党建锐评-实现伟大复兴要有充足的文化底气
文章来源:党建网 作者:郭万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外忧内困顽强奋斗、拼搏发展的一条历史基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和生态优美等多个方面的强力支撑,而文化是最广泛、最深厚,也是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从综合国力到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综合国力是判断和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程度和共同富裕水平的关键尺度,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家约瑟夫·弗兰克尔在其代表作《国家关系论》中首先提出“综合国力”一词。其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第一个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软实力主要以文化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策亲和力等。
借助软实力理论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切实增强文化底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能够更为深刻地洞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重要表征之一便是文化全球化,本文所提及的文化全球化指的是一种客观状态和文化趋势,并非某些西方国家所鼓吹的利益导向或策略。
尽管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有利部分,然而其引发的认同危机、秩序危机和安全危机更为瞩目。认同危机指自身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存在被同化、取代而消亡的危险。秩序危机指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原有文化系统所维系的稳定社会秩序被打破而导致的文化失序。安全危机主要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借助其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行为。美国是文化霸权的主要代表,文化渗透主要推手。文化安全问题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丧失国际话语权。西方基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长期抹黑中国,并不断将中国向世界释出的友善行为炒作为“中国威胁”。
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认同危机、秩序危机和安全危机分别面向从个人到集体、社会再到整个国家、民族,我们应当特别警醒,理性看待国内外文化形势,大力提升文化自信。
伟大复兴的文化底气
唯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拥有充足的文化底气。
其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底气源自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坚韧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吐故纳新,实现自我革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成果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发展的丰厚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依靠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璀璨而独特的中华文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国情,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继承和创新既有文化成果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开创的新的文化成果。
其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底气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机制,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党对文化事业向来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如何解决好繁荣文艺、发展文艺的一系列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全面部署新时期文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当前我国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突出人民在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既是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体现。
其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底气源自国家文化治理探索的有效性。
国家文化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发展历经曲折,但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要系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并探索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探索意义更是无需多言。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