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党建网 特约评论员 郭辉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努力创造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史为镜能知兴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理论有突破、宣传有成效、实践有成果、社会有反响,则有必要从历史角度思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纲要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从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历史经验出发,进一步思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要做到阵地明确、方法得当、载体活泼。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要明确。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摇篮,学校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我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的学习中,抗大注意锻炼他们思想意识,培养其优良作风,提倡把理论变成行动,把理论在行动中巩固起来。而对于学院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抗大提倡艰苦奋斗、政治操守、刻苦奉公、廉洁守法、不怕牺牲的精神,反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腐化堕落、口是心非和政治上的变节行为。这些教育原则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将爱国主义理论发扬光大。现如今,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从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具体实践中巩固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潜移默化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将爱国转为行动,紧密结合抗战的社会实际需要。他们不仅把国防军事以及工业生产当作研究的重点,尽力服务于抗战,还号召学生进行抗战宣传为主题的话剧演出活动,对抗战动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联大的教师在此充当起爱国的先锋,以身作则地为联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的老师冒着枪林弹雨来往于学校和住所之间,有的在困苦的条件下依旧严谨治学、刻骨钻研。他们认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不能亲赴战场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祖国”。联大在实践中诠释爱国主义,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今的和平年代,学校可以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也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还可以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要得当。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自然重要,只有进行了充分的理论与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发掘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核、宣传重心、主旨内容等,才能够明确针对时代所需的爱国主义。如此仅仅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人民,特别是聚焦青少年,既然强调了爱国主义的普遍性,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全民所需的爱国主义教育。“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社会民众也纷纷投入到保家卫国的爱国行动之中。尤其是当国力处于弱势之时,民族精神的提振则显得十分必要,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为了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古代与现实的爱国故事成为重要宣传内容,反倒爱国主义的理论书籍较少出现。社会上流行有各种爱国主义的故事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学术活动转向了通俗读物的撰写,希望能够以此进行民众教育。当时还流行有各种“忠勇录”的小册子,介绍不少爱国忠勇小故事,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跳跃于纸上。抗战时期有关爱国主义的各种小故事广为流传,使得普通民众逐渐明晰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深意。如此可见,长篇大论并不见得比短小精悍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更应该面向大众,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少给百姓讲大道理,而能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让全体人民听得懂、看得懂,不至于若走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表达要简单,表达方式要简洁。总之,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但皆应做到直观清晰。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要活泼,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爱国主义因素。抗日战争时期,标语口号与纪念活动成为该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受教育程度偏低的普通士兵与民众,简单易懂的标语口号与接近群众的纪念活动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记忆与传播。又因为标语口号的鼓动性强,纪念活动接地气,也能够引发大众对抗战救国的共鸣。如“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类口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特别符合人们渴望抗战救亡、实现民族解放的强烈情感,将爱国与抗战紧密联系,引发了民众的抗战救国意识。湘北会战时期,抗敌演剧一、二、八、九队在长沙联合铁血剧团进行五队联合公演。演出包括《花烛之夜》《保卫大湖南》《南宁克复后》《一年间》《明末遗恨》等戏剧,在长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外,他们还举行专场音乐会,节目包括独唱、二重唱、合唱等,其中一百多人演唱的《黄河大合唱》最令观众为之震撼,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该次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湖南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抗战热情。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加深,亡国危机刺激着时人不断思索如何救国,如何振兴中华民族。面对日本侵略,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反抗外敌、不屈不挠、誓死不降的历史记忆与叙述无疑符合时代需要。该类民族英雄的宣传纳入政治动员措施,服务于抗战,解决民族危机。这能更好地激发民众对中华民族光荣历史的回顾,增强民族自信力,提高民族意识,促进战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于此,爱国主义在社会文化中不断传衍。
以史为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步伐,运用多种途径与方式让爱国主义走入民众的内心。例如,当今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则要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可以制作推广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利用系列公众号、官微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文艺作品方面,要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词曲创作、图画创作等的力度,加强对经典爱国歌曲、爱国影片、爱国戏剧的深入挖掘和创新传播。此外,还要注重塑造民众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各类仪式,如入团入党仪式、升旗仪式强化民众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也可以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