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纪念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位于沧州市献县本斋乡本斋村北,是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而修建的,占地105亩,分南、北两院。南院为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匾额由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院中央高大的汉白玉石纪念碑直插云霄,正反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抬头望去,蓝天白云引人许多遐思。岁月悠悠,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纪念碑南面是马本斋母子的陵墓,被一座汉白玉铺底的月牙形花坛环抱着,为伊斯兰风格。广场东西两侧是长青柏树,巍峨挺立,庄严肃穆。此外,另有影视厅、追忆厅,影视厅以放映记录片光盘资料和影视资料为主;追忆厅为马本斋生前领导、战友追忆的题词、字画,不乏名人,如张爱萍将军、吕正操将军、杨成武将军等。
北院与南院一路之隔,为马本斋纪念馆主馆,匾额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进入院门迎面是一条笔直宽阔的甬路,紧贴路两侧是百位将军碑林,碑林的外侧各有一座母子湖。路的尽头为一方形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马本斋骑马雕像,两侧各有一座辅馆。雕像背后,是马本斋纪念馆主馆。主馆前面为一个个坡度很缓的台阶,拾级而上,有一步步走向崇高之感。走进纪念馆内部首先是序厅,迎门立有马本斋汉白玉雕像,周围摆满了前来参观人士敬献的鲜花和花篮。雕像后面是一座大型浮雕背景墙,上面有毛主席题写的"马本斋同志不死"七个大字。展厅迂回,分十一部分,采用图片、实物、沙盘、文字及电视等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马本斋烈士忧国忧民、英勇奋斗的一生,马母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以及英勇善战、被毛主席赞为"战无不胜的回民支队"的风采。走出主馆,外围是一条与母子湖相通的环馆水系,水系两旁有甬路和绿化带,可供游人游玩。
马本斋(1903-1944),学名守清,回族,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流浪到东北,到旧东北军中当了兵,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到张宗昌部队,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升任奉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 1935年,因不满军阀的统治,自愿解甲归田,回归故里。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面对山河破碎,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7年间,他指挥回汉健儿,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身经大小战斗800余次,消灭日伪军3万余名,使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2月,积劳成疾,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终年41岁。
马本斋生也英武不凡,终也壮志不灭。弥留之际,还情系部队,心向延安。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亲撰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和英雄业绩,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马本斋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为了纪念马本斋,发扬烈士精神,1985年,献县始建由三间房构成的"马母祠",后几经修建,形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拥有房屋12间,其中大型展室3间,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同志题词的汉白玉纪念碑一座的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1999年被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决定筹建民族英雄马本斋纪念馆,由省、市分别投资,中共献县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实施。纪念馆从2001年春开始施工, 2002年4月竣工,2005年11月中旬布展完毕,后经改陈,设置了电子触摸屏和液晶电视。多媒体场景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表现了回民支队的英勇无畏精神。2008年8月,我县根据省发改委的总体规划,对马本斋纪念馆进行了第三次改扩建。扩建规模由原来的10亩扩大到105亩,主体均已完工,布展工作有序进行。新建成的纪念馆集休闲、观光、教育于一体,大大提升了游览和教育品味。2004年,马本斋纪念馆入选河北省十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中宣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8月,又被国家民委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马本斋烈士的生平事迹展示主要集中在北院展厅,共分为11部分。
第一部分:苦难童年。1903年1月2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初三),马本斋出生于直隶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母亲为他取名马守清,伊斯兰教名尤素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封建王朝苟延残喘,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马本斋家境贫寒,父亲马永长长年外出佣工,母亲白文冠带着本斋兄弟三人耕种9亩薄田艰难度日。马母勤劳善良,正直刚强,经常用岳飞、戚继光的故事教育孩子。爱国的种子很早就播撒在本斋幼小的心田里。他10岁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好学上进。13岁那年,家乡遭大旱,为了生存,他只身一人到张家口、内蒙古等地谋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饱受艰辛。他发誓长大了要干出个样子来,"为家乡人民争气!"
第二部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马本斋在东北投身行伍,由于作战勇敢,1922年被选送到沈阳北大营"东北讲武堂"学习。1924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授予排长职务。后来先后任连长、营长、副团长。1929年东北易帜,他所在的奉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后他随所在的刘珍年部移至山东胶东地区驻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廿一师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全境,马本斋满腔义愤,主动请缨。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马本斋的爱国行为受到上司蛮横压制。1932年,苦闷中的马本斋愤然解甲,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东辛庄。
第三部分:加入党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华北。大地在铁蹄下颤抖,人民在苦难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马本斋义愤填膺,他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组织本村70余名回族青壮年,打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队到河间,参加了共产党员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编为回民教导队。不久,与另一支回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冀中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队长、总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率部同日伪军作战,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歼敌数百,迫使沧州之敌不敢西顾,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四部分:千里驰骋。1940年初,冀中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奉冀中军区命令,率回民支队赴深县南部开展对敌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马本斋又率回民支队进入大清河畔,转战白洋淀水乡。6月,回民支队撤离大清河地区,转移到无极、定县一带开展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7月,回民支队参加青(县)大(城)战役,重创敌人,取得辉煌战绩。一年多时间,回民支队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千里驰骋,被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第五部分:英雄母亲。1941年7月以后,马本斋回民支队战斗在河间、建国县一带,与日军驻河间联队长山本展开了激烈斗争。几番交手山本连连失利。黔驴技穷的山本,采纳叛徒、回奸哈少符的毒计,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宪兵队,逼迫马母招降马本斋。马母面对山本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英勇斗争,最后绝食殉国。
第六部分:冀中血战。1942年,冀中抗日环境急剧恶化,从春季开始,日军频繁在回民支队活动的建国、交河、献县一带"清乡""扫荡"回民支队面临更加残酷的考验。马本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领队伍打伏击,袭据点,英勇奋战。5月1日,日军集中5万步兵、800辆汽车及部分坦克和骑兵,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为了减轻日军对我中心区的压力,回民支队奉命打泊镇、袭交河转移敌人的视线。尔后,戳破铁壁包围口袋阵,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转移到冀鲁边区。